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社會運動2.0研究 A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 2.0

前言

互聯網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活動固之然因互聯網興起而獲得巨大商機,與此同時,互聯網亦為社會運動帶來變化,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到台灣的太陽花運動,甚至香港雨傘運動,可以見到這些社會運動的背後的模式有所變化,由以往一些社團背後出錢出力的組織宣傳鼓吹社會運動,到小數有心人號召而造成雪球效應,互聯網2.0在當中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正是因為這些社會運動模式是因應互聯網2.0而產生,所以被稱為社會運動2.0到底社會運動2.0跟傳統的社會運動模式有什麼不同呢? 而這種新的社會運動模式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呢?

釋義

社會運動

一提社會運動,最自然想起遊行示威,罷工等等大型的社會運動,但遊行示威也只是社會運動的其中一個元素。Charles Tilly社會運動有三個重要元素,第一是陣營(Campaigns),例如支持工人的工會,支持動物權益的關注組織。第二是形式(Repertorie),大至革命,小至簽名運動,林林總總的慣常社會運動的形式。第三是參加者展示他們的價值觀(worthiness),一致性(unity),數量(numbers)及承諾(commitment) (TillyCharles (2004).Social Movements1768–2004)

而社會運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別,一是改變社會想法,另一種是改變社會制度。 世界所有的議題都可以被簡化為一個支持或是反對的簡單議題,但即使是簡單議題,人們的回應可不只支持或反對,還有"不知道"和"沒所謂" 。以"保障動物權益"為例子,問人們是否同意需要保障動物權益,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動物權益,所以不知道有沒有需要保障。 也有些人自己不會虐待動物,但又不是很愛護動物,所以保不保障動物權益也沒所謂。

各方陣營為了爭取社會支持或反對某個議題,而衍生一系列的社會運動,例如派發傳單,街頭演說等等。 這就是改變社會想法的社會運動。

但當社會上大多人都支持某個議題時,更大型的社會運動出現,例如遊行示威等,這些社會運動不只要社會想法,更要改變社會制度。以"保障動物權益"為例子,就是立法去保護動物免受虐待。

Web2.0

在說社會運動2.0之前,先談Web2.0,雖然若你正在以正確的渠道看到這文章的話,你已經置身於Web2.0

在不是很久之前,大多網站內容是由網站主人主導,在Web2.0則由用戶主導而生成內容。 例如酒店網頁內容,是由酒店主人主導,他想客戶看到漂亮的房間,若酒店有蟲患當然不會放上網,但在Web2.0,出現一個讓用戶評價酒店的網站,網站不會派人每酒店住一住然後寫下感想,網站的內容都是由用戶提供的。 又例如這篇網誌,Google只是提供一個平台,內容則是一個很無聊的客戶(即是我…)所提供的。

社會運動2.0

有了Web2.0,一般人也很容易公開表達意見,言論自由大幅爆升下,也衍生出社會運動2.0。社會運動2.0這個名詞早在2007年已經出現,只不過提出的人不是社會學家,而是電腦工程師。 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後,華文媒體也更正視這東西了。

社會運動2.0跟傳統的社會運動最大的分別是陣營(Campaigns)的重要性大大的淡化了。 社會運動2.0不再是由某個政治組織,或者某個名人主導,而是一些沒有明顯政治背景的網民一時興起而發動。 就好像多年前快閃黨,只不過初期參與快閃活動的多半是因為好玩,而不是要展示特定的價值觀。 到茉莉花革命,示威者之間沒有一個龐大組織來聯繫和推動,主要是靠幾個著名社交網站來號召。 在香港,雨傘活動後期的"鳩鳴團",也是抽離了傳統的民主陣營,只靠幾個網名發起。

形式(Repertorie)也有變化,變得虛擬化。 由以前的街頭鬥士,變成更多的鍵盤戰士。 由走上街頭派傳單,變成在討論區或社交網站貼文。 由在街上叫人簽名支持,變成在Facebook"Like"。很多人可以足不出戶就參與了一場社會運動。

變革 - 1.02.0

傳統社會運動是極依賴陣營,傳統人傳人的方式去傳達訊息是很沒效率。例如某甲想發起一個集會,要找120人參與,就算對每一個參與者只花五分鐘時間解釋集會目的跟時間地點等,也要花上十小時,若要找1200人,就是一百小時了。沒有一個龐大組織的話,是難以發起像示威遊行的大型社會運動。

而且社會運動雖然不算是經濟活動,但無可避免地有大量支出,如製作標語傳單,要焚燒國旗也要是弄一張國旗出來吧。這些資金多半由支持者自己支付,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運用資源,更需要成立一個陣營。

但傳統社會運動的陣營正面對各種問題。例如在極權國家,反政府的陣營未站穩陣腳就消滅,像北非的當時,若要成立一個反政府陣營來推動社會運動來推翻政府幾近不可能。

就算在民主國家也有問題,陣營長得太大,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想法,但為了保持陣營內一致性,一些沒有共識的小眾議題只好漠視,而且因為有民主選舉,讓這些政制外的陣營變成政制內的陣營,雖然他們能在政制內改變社會制度,但也因為他們要保住政制內的位置,而使陣營變得保守。 社會運動原本就是要打破很多保守過時的想法,若連陣營自身都越來越保守,社會運動變得暗淡無光。是故,在民主國家明明就有很多不同政見的陣營,郤不時出現沒有一個陣營代表""的處境。

隨著網絡的興起,出現的一個淺而廣的人際關係,人們可以很容易找到一百個人跟自己喜歡一樣的電視劇,或一樣的餐廳,或一樣音樂,而不知道對方的姓名,年齡和性別,更不用說居住地點,入息工作等等 

同樣地,人們可以在網絡輕易地找到一大班持相同政見的人。這麼一來,發起社會運動的成本大減,只需花幾分鐘上傳集會目的跟時間地點,就會有數百,數千,甚至數萬人接收得到。 只要議題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就算背後沒有一個資源充足的龐大組織,只靠兩三個人也可以做到不俗的效果。 於是出現了社會運動2.0,以每個人都能成立一個"快閃陣營",來解決沒有一個陣營代表""的處境。

社會運動2.0的好處

1. 更容易號召支持者
 
更容易號召支持者使發起社會運動的成本大減固之然社會運動2.0好處,但更重要是能聯絡到更多人,要改變社會想法,先要改變大多人的想法,所以能接觸的人自然越多越好。

透過互聯網接觸到的人數,遠遠多於走到街頭公開演說所能接觸到的人數。傳統人傳人的方式去傳達訊息是一種"點對點"的傳播,而在互聯網上,則是一種如電視報章一般的"點對面"的傳播。加上互聯網上,人們輕易將收到的訊息再做一次"點對面"的傳播,令能接觸到的範圍更加廣大。 

2. 更快捷回應社會問題

當社會上有事情發生了,各大陣營都先在陣營內取得共識,才可以回應事件。就算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往往也要隔一天才能回應。

但社會運動2.0的世界,人們不是先取得共識才回應,而是先回應才找尋意見想同的人。這些回應未必是最恰當,也未必是深思熟慮,但勝在很快引起社會關注。然後一些不太恰當的回應會被人捨棄,而一些未深思熟慮的回應會被人們深化,大家從中建立起一些共識出來。

3. 更能關注小眾議題

上文提過大陣型為了保持陣營內一致性,而漠視了一些沒有共識的小眾議題。但社會運動2.0的世界,不管議題多麼小眾,只要有一個人關心就可以提出來。 例如在公共屋邨內養狗是一個極小眾的議題,香港不是人人可住公共屋邨,也不是人人養狗,住公共屋邨又想養狗的就更少。 所以大多傳統陣營基本上是"沒所謂",但是在社交網站上,也可以找到一個小小的群組在爭取取消公共屋邨不准養狗的規矩。

社會運動2.0的難處

上文提過Charles Tilly指社會運動有三個重要元素,陣營(Campaigns),形式(Repertorie),及WUNC展示。

WUNC展示正反映出社會運動2.0的弱項。 不是說社會運動2.0不能展示出價值觀(worthiness),一致性(unity),數量(numbers),承諾(commitment)四項,但是很多時會比較薄弱,使得大眾對社會運動2.0沒有強烈的感受。
價值觀(worthiness)

社會運動2.0的優點是更快捷回應社會問題,但在快同時,郤缺乏深入地展示價值觀,回應往往是"速食化""話題化",只集中在一件事件上,但那一件事件也可能是一個社會問題的冰山一角。

例如有弱智人士被警方錯誤地起訴,那是一件事件,在社交網站上很快出現了一堆不滿警方錯誤地起訴那弱智人士的聲音。 但背後他們心中的價值觀郤不是很明顯,他們可以是覺得警方不應輕率地起訴市民,他們也可以是覺得社會需要多點保障弱智人士。 兩者都會得出反對警方錯誤地起訴那弱智人士的結論。

"話題化"之下,他們心中的價值觀還未能完全展示出來時,下一個話題就來了。

一致性(unity)

社會運動2.0的世界,每個人都能成立一個"快閃陣營",沒有一個鶴立雞群的領袖來帶領,一致性行動變得很困難。 例如在雨傘運動初期,明明那個大陣營希望人們集中在金鐘一處地方,忽然毫無計劃地,一下子佔領了四處地方,就是因為那些"快閃陣營"跟大陣營只是"原則上一致",但在細節上郤是各自為政。

這對談判上是不利的,因為沒有一致性,代表運動跟官方談判的籌碼也不多了,雖然在雨傘運動上,官方也不見得有心談判,使代表雨傘運動的大陣營沒有可觀成果,這也是令"快閃陣營"不願聽"大台"的話

數量(numbers)

本來在無遠弗屆的網絡世界,數量不是一個問題, 問題是數量的可信性。

傳統的遊行示威,往往出現不同背景組織數出來的參與人數差異極大的情況, 在網絡上雖然事事有記錄,但郤不代表數字可靠,因為網絡的匿名性,使人很容易可以製造多個虛假的網絡身分,使得一個人只肯花時間,就可以扮成數以百計的分身來支持或反對一件事。 也因此,儘管大家很清楚看到有一萬個帳戶發表了支持某個議題的訊息,但不會有人相信真的有一萬人支持那個議題,實際上有多少,比傳統的遊行示威人數更眾說紛紜。官方若有心無視,大可以說成是只有一百人支持,只不過每人開了一百個帳戶所以才有一萬個帳戶支持。如何證明支持的不只一百人? 最後還是要用上傳統的社會運動形式,才能逼使社會改變制度。

承諾(commitment)

承諾是社會運動2.0的世界最弱的一環,因為社會運動2.0令發起社會運動的成本大減,同時需要下的決心也大減了。 做一個"承諾"很容易,簡單地按一個like代表支持某個議題,花十數分鐘就可以對數十個議題表示支持。 但按like的人真的有等同簽名支持的覺悟嗎? 我相信大多數都只是興之所致而按,而不是一個認真的"承諾"。 (雖然比起一些人為蠔油為洗潔精而簽名支持一個方案已經認真得多)

網絡的匿名性讓人們輕視承諾,出了什麼亂子,大不了換個分身,或是關機一陣子。 就算在網上發表了帶恐嚇性的言論,警方也不一定有空理會,除非"受害者"身份特殊或者事態非常嚴重吧。

政府應對之策
 
雖然從來沒有人會說社會運動是對政府對立,但大多數的情況是當政府跟市民立場一致時,直接在政制內實施不就好了,何需大搞社會運動?所以社會運動人士就算不是跟政府的立場相反,也至少不太咬弦。

通常政府大可以無視一些小型的社會運動,不過無視得太多小型的社會運動,很可能會變成大型的社會運動,加上有些政府總是不太喜歡人民有太多意見,所以會不停地壓制傳統的社會運動。 而面對社會運動2.0,傳統的壓制手法已經行不通,所以政府也有新的應對之策。

網絡巡查

網絡巡查就是國家出錢請人天天去看網頁,討論區等等,看看有沒有人在網上搞什麼運動。 世界大多數國家也會做網絡巡查,反正恐怖活動跟激進的社會運動只是一線之隔。但就算不刻意開設職位,很多公務員也會在工作時間自發地做網絡巡查的工作

網絡巡查可以很易做,也可以很難做,視乎那些國家想要收得多緊。因為在網上發動的大型的社會運動如遊行示威等,主辯者一定想要越多人越好,就是不是刻意做網絡巡查也可以知道。 可是要在社會運動收緊到連發篇文章也要拉人封鋪的話,恐怕在這無邊無制的網絡世界,得花上極大的人力物力才做得到了。

網絡封鎖

網絡巡查只能做到當有人搞社會運動後才阻止,若主辦者行動夠快的話,網絡巡查也阻止不了。當一個政權覺得網絡巡查還不夠的時候,下一招就是網絡封鎖了。

在茉莉花革命後,不少中東國家怕被波及索性封鎖了FacebookTwitter,沒有了Web2.0平台,也就沒有社會運動2.0。只是那不是長遠方案,一來封鎖了FacebookTwitter會令很多不談政治的人不滿,使得他們加入反政府陣營。 二來網絡上的自由也來了商機,長期封鎖了網絡對國家經濟沒有好處,例如為免人們在網上為尋茉莉花革命,把茉莉花一詞封鎖,人民找不到茉莉花革命,但同時會令人民找不到有賣茉莉的網上花店。完全地封鎖網絡的話,就更妨礙與國外經商的機會。

結論

社會運動2.0跟傳統的社會運動變化很大,大到人們都不覺得或者不認為自己已經參與在一場社會運動之中。 網絡上的虛擬世界早已成為一些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在網絡上搞社會運動絕不是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

然而,社會運動2.0在改變社會想法上的作用很大,在上網率越高的地方就越大,不管對議題的深入程度,還是散播的廣度也比傳統的社會運動更優秀。 即使是把議題簡化了很多的"懶人包",也比口號式的運動深入了不少。即使網絡上很多分身,郤也有不少真實活著的人,還加上數量無法估計的ROM(Read only member…)

只是基於互聯網的特性,要制度中人承認社會運動2.0代表了民意是有難度,在美國會好一點點,因為白宮有機制讓人網上聯署,但要因Facebook上多人like而要政府回應,就算是美國也不太可能。要改變社會制度,傳統的社會運動仍然是必須的。加上世界上仍有不少人跟網絡絕緣的,是故那些多年來,傳統媒體仍有生存的空間,同樣地傳統的社會運動也不會因為社會運動2.0興起而消失,反而傳統的社會運動跟社會運動2.0屬互補的關係,兩者如何相輔相成才是未來的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