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均衡點

前言

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都老掉大牙的名詞。有一段時期, 經濟學者很愛比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那個優勝, 甚至出現二元式的對壘, 由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 比較那一國經濟發展很好。

自蘇聯解體,東西德合拼之後,世界一度認定資本主義比較成功,但在近年的金融海嘯爆發後,大家又開始擔心資本主義社會太過自由了。

今時今日, 純資本主義或純社會主義的國家不多了, 大多數國家是採取混合模式, 只是偏資本主義多一點還是偏社會主義多一點。隨著世界各國的政策在資本主義跟社會主義之間游走, 會找到一個完美的均衡點嗎?

釋義

不管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都是大家熟識的名詞, 不過還是略略解說一下。

社會主義

先由社會主義開始,其他社會主義在很久遠的日子,是人類社會自然不過的體系,即使那年代沒有什麼經濟學家來為這個體系命名。

在遠古時代,人類已經是群居動物,當中人類村落明顯是社會主義的鶵型,一個村落內的工作是所有人一同承擔,而成果會是所有人共享,每個人都經濟活動都是為村落的發展而做,而不純是為自己而做的。這都是社會主義的理想型態。

但村落人口少, 而且大多是整村都有血緣關係,所以容易維持。若放大到一個國家的規模,情況就很不同了。在國家級別的社會主義體制,往往會有一個共同理想帶動,才能維持社會主義體制運作。而實際上,要幾億人認同為同一個理想而努力不容易,總會有些人會被迫配合國家體制而放棄自身理念,所以大多社會主義體制都被指是偏向專制的政府。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體系出現得很遲,原因之一是封建制度。

隨人類發展, 開始有剩餘財富,人們漸漸出現個人資產的概念,亦有些資本家富起來。但面對封建制度的權力下,經濟活動仍由官員主導。中國有句"窮不與富鬥, 富不與官鬥"。顯示即使在封建制度年代,人們已有資本主義的種子,只是被官員壓下來。

直到法國大革命後,皇室貴族不得不下放權力予市民大眾,官員不再為皇帝服務,而是為市民大眾服務。令一眾有利民眾的市場活動也放寬了, 讓資本主義萌芽了。
但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得遲,人們早就習慣由政府來決定一些關於公共利益的經營活動,例如修橋舖路,供應水電煤等那些生活必要的東西,就會由政府監管,以防止有人借此謀取暴利。是故,就算是被稱資本主義的橋頭堡的香港,也不過是"積極不干預",而不是完全不干預。因為人類太了解人類了,完全資本主義的體制是試都不用試就知不可能的。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

一般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比較,就像蘋果和橙一樣難以對比。加上兩者都有多個變種,使得大家更難對比。所以我在這裡選了兩個範疇來比較兩者之間的差別。

私人資產 VS 公共資產

如果要說社會主義,最容易令人聯想到共產主義,因為國民都是為社會而工作,所以製造出的資產全都是歸於社會,政府會將這些公共資產公平地分配給國民。

資本主義則主張國民製造出的資產屬於國民自身,而不是屬於政府。只不過,政府需要資源來維持社會秩序及營商環境,所以國民”自願”交稅來讓政府運作。

因此,低稅率的香港往往會視西方一些高稅率的福利主義國家為比較社會主義較重的國家,因為人們的入息有一大部份成為了公共資產。

市場經濟 VS 計劃經濟

資本主義的一個重點是市場經濟,資本家生產什麼,就是以那種東西能賺錢為前提。如何知道產品能否賺錢,就是看市場上需求。

在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會尊重資本家就市場況狀的決定,不加干預。像香港,要干預多半也是採取控制市場來干預,例如不想太多人食煙,就增加煙稅來迫使價格上來降低需求,而不是限制煙草商來港的數量。

而計劃經濟則是由政府來決定生產什麼東西會國家最有利,而不是由民眾一時興致所左右的。因為社會主義講求社會齊心向上,放棄自己利益,所以國民不會擅自決定進行什麼經濟活動, 而是由整個社會來決定。因此大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是計劃經濟的。

崩潰和反彈

在前言也提過,現在大多數國家也是採取混合模式,那是因為不管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都敵不過貪婪和懶惰,所以明明運作得好好的體制往往不會長久,每當體制出亂子時,就會出現一些鐘擺效應,令資本主義國家忽然重視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國家反過來利用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崩潰

先說資本主義崩潰吧,那很容易的,拿出馬克思的資本論來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不過如我上文所說,人類有自知之明,所以沒有去到極端地不停榨取勞動力的地步,但資本家的貪婪毫無疑問毒害了資本主義社會。毒害甚至不只是文學上的形容詞,例如有些資本家為了降低成本,用三聚氰胺來提高蛋白質檢測值,而不是真正地提高蛋白質含量。

為免市場經濟讓貪婪的資本家太瘋狂,政府不得不作出相應管制,例如對公用事業設利潤管制,又例如設最低工資為免資方過度壓低成本。這些都是偏向計劃經濟的政策。

除了貪婪,懶惰也是讓資本主義出亂子的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懶惰的人不會太多,因為懶惰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可會餓死。但在他們餓死之前,就會萌生挺而走險賺快錢的念頭,例如搶劫,偷竊等。

所以大多資本主義政府會為窮人提供福利,以免他們走上歪路。

社會主義崩潰

社會主義崩潰也是基於貪婪和懶惰,在一個人口少的社會主義體制上,只要有一兩個人不好好工作,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會明顯下降,但如果有上億人口的大國,一兩個人在偷懶的效果就不是那麼明顯了。可是懶惰其實是會傳染。像以前常聽到的"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日子,努力工作跟偷懶會得到相同的待遇時,還有誰會努力工作呢?  所以就算建國初期還很成功,時間一長,就會明顯發現生產力及不上資本主義國家,但那時已經太遲了。

所以某個社會主義取消了這種大鍋飯制度,改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提升民眾工作的動力。

社會主義原本是杜絕貪婪的資本家,但可惜杜絕不了貪婪的人性。原則上所以資產是屬於社會的,可是有一個盲點,就是能支配那些屬於社會資產的,郤也是人。萬一貪婪的人當上的政府高層,就會出現將公眾的資產用政府高層個人享樂之上,這種"形左實右"的作法有違社會主義的原意了。

不過貪官的問題不是改行資本主義就解決得了,雖然市場經濟會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自由主義令人們更不能接受政府高層將公眾的資產用來享樂,但實際要壓止貪官污吏還是要從政治體制著手。

找尋均衡點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互補不足,以致大多數國家會採取混合模式,來代替純資本主義或純社會主義。可是各個國家採用的混合模式郤有不同取態,有些偏向資本主義,有些偏向社會主義,為什麼各國會訂立不同的均衡點,而沒有人找出一個適用世界的黃金比例呢?

因國力而異

當一個國家的國民有錢時,自然比較容易接受多付予公共資產,反之,若國民連自身就難保時,那裡還願意分配自己的資產予公眾。詭異的是,當國家窮的時候,人們會偏較有利經濟發展的資本主義,但當人們賺到錢後, 又會憧憬較重社會公義的社會主義,結果左搖右擺。

另一方面,國家領土大少也關係,領土越大的國家,越難單靠中央規劃,就規劃了,也會因山高皇帝遠而難以落實,
 
因民族性而異

人有不同的個性,有些人很循規蹈矩,有些人很熱愛自由,基於歷史地理宗教等等因素,一個國家往往也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某種個性的人特別多,那就是民族性。


民族性跟經濟模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也影響到人民較適應那一種經濟模式,例如民族性較服從的國家較適合規劃經濟,民族性較愛錢的國家難以接受太多公共資產。因此在制定政策時不能單憑經濟學理論,也要考慮民族性的問題。

麻煩的是,民族性這東西,會因時而勢易而改變,是故沒有一個模式可以永遠適合一個國家。

因資產種類而異

資產一詞,涵意甚廣,一般會聯想到錢,但食物,土地,勞力,知識等等也可以被視為資產的一種。
但不同種類的資產往往不能一刀切的處理,例如水,電,交通等公用事業,因為是必需品,所以一般都不會太放任由市場控制。

而勞力是最難規劃,因為那完全是個人的資產,政府不能控制所有人努力工作不偷懶,不然人民會瘋掉。

土地則不同國家不同情況,有些國家如新加坡的土地政策是公眾優先,有些國家郤因為土地遠遠多於國民所需,所以根本不會控制。

知識也是一個另種資產,教育基本上就是由國家所規劃,而且不少國家會由國家主導一些學術軍事的研究,但同時也有不少國家容許民間自行做學術研究生利,不過通常對於知識這另種資產,人們考慮的都不是經濟問題。

結語

人文科學最難的地方在於人會變,二百年前的人文科學理論在當年可能很能反映社會現象,但放在今日已經不行了,人類因科技進步而變得更快,今日的人文科學理論也可能在二十年後就已經用不著。

而經濟模式更是變動得大,因為它不只反映人類行為模式,更是在影響人類的行為模式,。 就如中國早幾年前的政策,往往"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不斷循環。

儘管不少國家採取混合模式之後都沒革命性的變化,但其實各個負責任的政府每天都要在經濟增長和社會公義中間掙扎,找尋一個不會存在的平衡點。

----------------------------------------------------------------------------------------------------------------------------
2015年年初,忽然發現自己在2014年沒寫過一篇正經的文章,所以就挑了這個題目在寫寫。
挑了這個題目原因有三,一是古巴跟美國建交,二是有內地學者說中國近十年的急速發展是因為社會主義成功,三是要跟老爸談論凱恩斯。

原來想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鐘擺效應",不過做了研究發現那個鐘擺效應的幅度正不斷收窄,雖然我本人主觀地認為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均衡點,但只至會有一個無限接近均衡點的位置吧。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第三跑道 Third Runway

第三跑道是香港一個糾纏多年的問題,
也是香港典型的鳥籠困局.

明明一些比香港還小的城市, 也可以有兩個機場分流旅客.
可是香港連多建一條跑道也要糾結.

明明從戰略上, 香港機場跟深圳機場協調連結, 可以做到更有效率的結果.
可是郤又不甘心讓鄰居分一杯羹.

不過話說回來, 我個人也不想讓別人分一杯羹之後還要被說成送禮給我們....

今次第三跑道的方案讓人發現, 香港已經發展到達籠子的邊沿,
跑道雖然在香港境內, 但飛機一飛就越界了.

越界怎麼算, 不知道, 因為有秘密協議, 香港一般市民大眾不知道,
內地那些官員參與了? 會不會是周永康, 徐才厚? 香港一般市民大眾不知道.
日後深圳市政府換人了, 新一屆深圳市政府還承不承認有這秘密協議, 香港一般市民大眾也不知道.

若果領空問題不能確定, 第三跑道有可能只變成一片荒地.
錢是很貴, 但錢花了可以賺, 可是環境破壞了沒法回頭,
若花了錢, 破壞了環境之後, 只有一個不能用的擺設, 那是不能接受的.

當然, 毫無疑問地, 這個第三跑道方案可以減慢香港機場飽和的問題.
因為每位離境和轉機客要收180港元建設費,
現在不少短途航線的票價都可以壓到1800港元以下, 收180港元的建設費就等如加價一成以上.
旅客數目能維持不下跌已經很神奇了.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逃出禮崩屋

一名二十多歲女子在床上醒來, 發現自己被困在一間睡房, 雙腳被打傷, 房門打不開, 大聲呼叫亦無人回應.
幸好, 她的手機仍在, 第一時間打給朋友們, 可是不是打不通就是沒有接聽.
現在, 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在社交網站"行人天橋"上求助...

兩位網民"毛蟹"和"熱狗", 在網上看到有人被困, 十分關心, 連忙查明那位女子身在何方.
那位女子郤也不知道, 不過從她上載的窗外的景色, 兩位網民推測她被困在"禮崩屋"內.

禮崩屋原名禮廉屋, 是有過百年歷史的新文藝復興建築的大宅, 多次易手後郤因為日久失修, 大宅外的"廉"字崩坍了.
人們就改稱為禮崩屋. 禮崩屋不單只大, 更有多個以前存放機密文件房間, 一般人是無法進入.
以常識判斷, 別說一個二十多歲女子, 就算十個二十多歲女子也可以被非法禁錮在內.

那位被困女子得知自己的位置後馬上報警求助, 果然不一會警車跟救護車就來了,
可是遲遲未有警員上來, 只聽到有人說沒有人受傷, 警車跟救護車就駛走了.

有人被困事件在網上發酵, 已有數十位網民想知道事情發展, 郤發現那位女子的社交網站戶口被移除了....
那位女子最後能否逃出禮崩屋呢?
------------------------------------------------------------------------------------------------------

密室逃脫遊戲在手機遊戲中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種類, 這故事的背景很像密室逃脫遊戲的設定吧. 故事重點當然是那位女子如何逃脫, 網民的作用則是給予解迷提示而已.

這種故事一般會講述那位女子被什麼人禁錮, 為什麼要禁錮之類才滿足讀者, 不過寫得太白會被人說刻毒薄涼....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我不購物 I don't go shopping

日前有一宗小新聞, 有一個為數二十多人的大陸公務團, 在香港轉機時高調地掛上"香港, 我不購物"的彩帶.
其實轉機不購物普通不過, 我次次轉機都不購物,
反而如果他們平常在公務的行程中, 短短幾小時的候機時間也要去購物, 那是病態, 請及早求醫.

小新聞還小新聞, 回響倒是不少,
反應也是一般的兩極,
一種是覺得不來也罷, 甚至最好不要來.

另一種是指對那是原本就不購物的人宣稱不購物會對破壞經濟,
又反水貨示威引發問題, 會害全港七百多萬人失業.....

我難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以為旅遊業對香港很重要.

跟據統計處2012年的估算, 旅遊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7%, 當中3.9%屬入境旅遊
比沒有創新科技局的資訊科技及通訊業還要少.

可是大陸自由行對香港市民做成的不便, 郤遠遠比資訊科技及通訊業多.
若果大陸人都不來了, 香港也不見得會死.
兼且那3.9%包含了招待外國遊客的工作, 沒有了大陸人, 旅遊業會萎縮但不會消失.

反觀帛琉的旅遊業佔了當地GDP的85%, 郤敢於控制入境旅客的增長.

帛琉總統Remengesau接受訪問時說
"Do we want to control growth or do we want growth to control us?
It will be irresponsible for me as a leader if this trend continues.
I am not only looking at the present but, as a leader, I am looking after tomorrow.”

Irresponsible, 以如今特區政府會將Queuing串成Quening的英語水平, 會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一簽多行 multiple-entry permits

一簽多行的安排在世界是常見,
但會因而出亂子的, 大概只有香港吧.
其實將問題指向一簽多行是很膚淺的想法.
真正的問題郤不是基於一簽多行.

問題一, 香港沒有審批權.
那是十分奇異的, 一個地區, 能容下多少旅客, 只有那個地方自己知.
但因為審批的機關不在香港, 所以明明早已超出負荷, 郤仍不能控制來港的人數.
甚至反過來還不斷增加, 那怎可能吃得消.

問題二, 來港內地人大多不是遊客. 
正常遊客放假去旅行, 就是悠閒放鬆休息兼闊綽.
但在香港, 就算一些自稱不是水貨客的內地人,
也看不出是一批旅遊散心的遊客,
拿著手拉車, 爭先恐後的推來推去, 還要大吵大鬧.
看起來只像一批貨運工人.

那也不是全怪內地人,
香港的旅遊業對內地客的態度, 就是想辦法快快掏空他們的錢包, 然後速速送走.
真正的想觀光旅遊散心的內地人, 根本不會來香港.
只剩下貨運工人跟香港人爭巴士爭買日用品爭平價快餐.
當然會引起一些香港人的不滿了.

問題三, 內地客跑到住宅區.
一個有規劃的都市, 會分成很多不同功能的區域.
上水, 屯門, 元朗是住宅區而不是旅遊區,
住宅區的功能是讓市民有地方居住和休息,
就算有些商鋪, 也是為了服務周邊居民為主.

忽然在一些住宅區跑來了成千上萬的內地客, 當然不勝負荷.
就像要人用腳拿筷子, 用鼻孔喝水一樣難受.
為什麼內地客會跑到住宅區? 背後是因為有人為了賺錢而妄顧社會整體的利益.

上述三個令人困擾的問題都不關一簽多行事.
只是特區政府及一些政客不敢動那些既得利益者, 而去動一簽多行
我就看不到要中央政府改變一簽多行對香港有多大幫忙.
只是聊勝於無吧.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美食車 Food truck

上星期的財政預算案, 雖然熟口熟面, 但至少實在過上個月的施政報告.
最低限度是大家在公佈之後談論的不是什麼大學的刊物, 也不是五歲小朋友,
而是算是政策之一的美食車.

美食車來得很突然, 因為要為美食車發牌, 先要食環署定下衛生及安全的標準,
若是一早想好的政策, 大家早就收到風聲,
我想也許是財政司司長在農曆新年時看到本土小食被人趕絕, 才想一點方法保留本土小食吧.

只是政策一出, 人們第一個反應是十分"離地".

美食車的開業預算投資需要幾十萬港元以上, 跟小販檔的開業預算相比, 簡直是天文數字,
在高昂成本下, 大家也不奢望會靠薄利多銷來吸引市民大眾.
就連曾司長本人也認為美食車要賣"高檔"一點的本土食品來吸引遊客.

可是香港不少本土美食都要以平價, 簡單, 快捷正為賣點, 如何可以高檔起來?
又或者反過來, 高檔化的魚蛋燒賣腸粉雞蛋仔還是不是香港人心中的本土美食呢?

雖然美食車始終不如小販檔般貼近平民百姓所需,
仍有一定的作為, 因為高檔一點的美食, 可以開發像曾司長一樣的"中產"客的市場,
也可以吸引遊客.

當然, 在政府角度, 只是研究如何提供多一個合法的方式讓人謀生,
商業角度上美食車如何定位郤不應由政府制定, 則是由投資者自行決定.

畢竟這世界的美食車的定位有很多,
有些在辦公室為主的商業為附近打工仔提供午間快餐,
也有在郊區為遊人提供休閒的露天茶座,
也有半夜三更為半醉的酒鬼提暖暖胃的拉面車.

只不過, 若美食車像什麼主題公園, 什麼嘉年華, 什麼景點的小食檔一樣,
用欺矇遊客的價錢去賣成本便宜, 粗製濫造的本土美食, 只會自取滅亡.
始終美食車的靈魂是美食而不是車,
而且香港人的嘴不是一般的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