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明報 Ming pao

早前看了spotlight, 感覺很平實, 就像每一天在辦公室的生活,
前線人員四處奔波採訪, 高層頂住外界壓力, 最終報導了一宗大新聞.

近來才知道, 在香港, 這是奇幻電影才有的情節,
在現實世界的報章, 總編輯受壓就會炒人, 甚至其實都還沒有受壓就已經炒人了.

然而,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若有人公然站出來說編輯只能報導某人喜歡的話, 會受國際輿論指指點點.
所以用上了"財政問題"這種外人難以驗證的理由.

一般來說, 一間公司有財政問題, 也不炒一個半個人可以解決.
炒人也有成本的, 可以的話自願離職才是最好的精簡人手方法.
炒人永遠是最後一著, 通常會先做一些行政上的節省手段, 如減少一些員工福利之類, 甚至減薪凍薪等.
就算非要炒人不可的地步, 也犯不著半夜來炒人, 也許記者生活晝夜不分, 但多半人事部的職員仍是日間上班吧....
而時間又好得不可再好, 剛報導完"香港政界人士在巴拿馬文件中出現"這宗大新聞就立即解僱,
很難叫人不聯想吧.

何況所謂財政困難, 明報上上下下除了負責炒人的總編輯之外, 誰都不感受得到.
無論事實如何, 這都是一場公關災難, 更刺激的是明報總編輯好像寧願硬食這一場公關災難也不留人.
連暫緩的打算都沒有.

明報作為一間傳媒, 值錢的是它的格調, 香港傳媒向來壁壘分明, 每間報章都有特定的讀者群,
太高調地改變格調, 會嚇走長久以來的讀者, 到時就真的財政困難了.
不過, 反正明報自從賣了給馬來西亞人之後, 不少舊讀者都對新老闆抱懷疑態度了.
今次因"財政問題"而炒人會迅速被發大, 其實絕非一日之寒.

其實香港人對巴拿馬文件真的不很關心, 什麼口裡說愛國愛港的人, 原來早早安排了後路在香港有問題時可以隨時逃走的事,
大家早知道, 中央當然也早知道, 用不著等巴拿馬文件來調查.

既然如此, 為何要"殺人滅口"呢? 也許巴拿馬文件當中有些更大的炸彈隱藏著, 可是現在傳媒是低調調查還是放棄調查就不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