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呢, 早兩星期前才寫完黎明, 早半年前才寫完毛記電視, 並不想老是寫同一樣的事.
明明前者剛忙完演唱會, 後者也剛忙完"台慶",
本來應該是休養生息之際, 冷不防兩者合作在facebook來個核爆級洗版,
連平日不常分享的朋友都分享了那段廣告.
為了不負"花生友"之名, 就輕輕的寫一下吧.
記錄是用來破的, 但今次廣告毫無疑問地創了一座摩天大樓.
香港人口才七百多萬, 上網率雖然高, 但也有人很少上網或從不上網的.
上網的也不一定用facebook, 跟據2015年的統計, 香港的facebook用戶有四百多萬個,
有三百一十萬個用戶是每天都登入的.
而那段廣告的觀看次數已經超越了三百一十萬, 換言之, 平均每一個經常facebook用戶看了超過一次.
有沒有上升空間呢? 理論上是有的, 若不是個別小器傳媒對這事隻字不提, 應該可以更多.
加上這並不計算那廣告在別的網站上的觀看次數, 而且除了商戶有付款播放廣告片外, 不少網站也偷偷地上載了.
實際看過的人次肯定更多了.
但一般而言, 在香港一段影片觀看次數達一萬已經不容易, 十萬已經可以慶賀, 一百萬是奇葩.
今次核爆級洗版, 一方面推高了各大公司的市場部的對網絡宣傳的期望度, 不過同時也多多少少讓他們願意投放多一點預算在網絡平台上.
可謂有辣有唔辣.
對毛記電視還好, 因為他們早已有知名度, 也有能力和經驗.
但別的廣告公司想要分一杯羹, 要加倍的努力了. (不過有沒有別的廣告公司想要分一杯羹也是疑問...)
核爆級洗版過後, 市場部固然可以加官進爵.
但太過爆紅也不一定是好事, 廣告出街不足三日, 該產品在部分超級市場賣斷市了.
那某程度上是過度宣傳, 不過才一個廣告就被說成"過度宣傳"又有點無辜...
但強大的推廣後引發的牛鞭效應也不可以輕視的, 當然像雀巢那樣的大公司, 就不必為他們的供應鍊擔心吧.
另一個問題就是延續性, 今次短短一日就達二百萬, 過兩三日就放緩了,
一星期後, 要看的人都看過了, 不打算看的怎也不會看.
在今個星期買不到該產品的人, 在下星期會不會特意去買就成了未知數.
若果能拉開成三至四段片段, 每星期放出一段, 把宣傳攻勢拉長至一個月會更恐怖.
只是製作的人員會很辛苦很辛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