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拐帶女嬰 kidnapping a baby girl

拐帶嬰兒向來都是嚴重案件, 尤其是嬰兒連向人求助的能力都沒有.
好幾年前, 連傳在內地有些拐帶嬰兒案件, 被拐的嬰兒往往被弄至殘廢, 然後迫使他們行乞.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甚少拐帶嬰兒案件, 加上今次案件的疑犯操帶鄉音廣東話.
令人聯想到內地的拐帶嬰兒案件, 所以旋即引起香港社會各界關注.

今日香港, 什麼事都可以政治化, 所以有人在特首諮詢會上質疑警方花在諮詢會上保護特首的人力過多,
影響到警方調查拐帶女嬰案件, 郤被梁粉戲謔市民"連香港地震都關梁振英事".
本來拐帶女嬰不是梁振英引起, 也不可以怪梁振英.
但是事件發生後政府如何處理郤是特首.

如今特首沒有親自出來指揮調查都算, 反過來調走了足以應付暴動的警力去應付連掉石頭都不敢的示威者.
若這樣都不關特首事, 什麼才關特首事?

梁粉的態度就像阿基諾三世, 人質事件是槍手的錯, 所以不關他事,
可是一個地方首長想到對自己管治的地方所發生的麻煩事置身事外, 說要強政厲治也只是得把口吧.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萬千星輝賀台慶 TVB Anniversary

已有很多少沒看綜藝節目, 若不是有人發動熄電視賀台慶, 我也不會知道何時是無綫電視的台慶.

不用熄電視事件來提醒, 大家也會記得香港什麼事都高度政治化了.
即使無綫電視是香港電視不獲發牌一事上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但實際上無綫電視也不是那麼害怕香港電視, 也絕少公開地要求政府不發牌給任何人.

只是, 之前東張西望評論發牌事件時, 令一些人覺得無綫電視暗地裡做了手腳.
所以矛頭也轉向了無綫電視. 於是乎, 出現了今次熄電視事件.

不過就算網民有本事逼得無綫電視投降也好, 對梁振英來說也是不痛不癢,
非但對香港電視發牌沒幫助, 對電視業也沒有好處,
因為事件針對的已經是一個政治問題, 而非電視節目質素本身.

對香港不幸的是, 高度政治化的可不只是反對派.
梁營也借一些傳聞去打擊王維基的聲譽, 什麼捲入性侵犯疑案,
大搞三姑六婆政治, 完全沒有大將之風.

可笑的是王維基跟反對派的關係是敵人的敵人, 郤談不上朋友.
梁營跟王政協公開地私鬥, 反對派可是掩著半邊嘴偷笑.....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香港創意產業研究 A stud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Hong Kong

引子

創意產業是在曾蔭權年代所提倡的重點推廣的六大產業之一, 到了梁振英年代也是要發展的產業。

前陣子, 在一個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在創意單項內只排二十三位, 比起整體競爭力排第七位, 香港的創意產業在六大產業中追不上世界的水準, 連明明不太關事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也看不過眼, 認為港府應重視對創新力的研究及投入,免成整體競爭力的弱點。

事實上, 香港的創意產業一直以來都不太差, 電影不斷獲獎, 也能賣到世界各地。 電視劇也在華語地區響負盛名。 流行歌手也聞名於亞洲地區。 可是近年看來大不如前了。

這個香港創意產業研究是探討, 為什麼香港的創意產業會走下坡? 在香港從事創意產業會遇到什麼困難?

何謂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是一堆很雜亂無章的產業的統稱。 定義還是有的, 不過有時勉強去寫一個定義反而令人更難明...先借用一下官方的定義。 在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委託香港大學做的研究, 創意產業定為
"一個經濟活動羣組,開拓和利用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以生產並分配具有社會及文化意義的產品與服務,更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


我們集中看兩組關鍵字吧。 第一是"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 創意產業的創意, 不是靈機一動的意識那麼簡單, 還包含了技術及知識產權, 像文字, 計設, 廣告, 工藝, 美術, 音樂等等, 都是一些包含了技術及知識產權的產物。


第二是"經濟活動", 沒有經濟活動, 就不是產業了。 尤其是各個機構要將文化創意量化, 最終還是看國民生產總值, 因為沒有文化創意是很主觀的東西, 一篇文章好不好, 一個廣告有沒有創意, 一首歌好不好聽, 完全是因人而異的。 但用國民生產總值去衡量就不同了, 能賣到錢的創意產物自然是有人欣賞的吧。 更不用拜金的香港, 向來比起提高市民文化創意水平, 提高創意產業相關的國民生產總值更為重要吧。


什麼行業屬於創意產業呢?


各國對創意產業的界線也有點不同。 不過有幾個行業是絕不被踢出創意產業的範疇。
例如廣告, 音樂, 電影, 出版, 計設等。


像軟件設計, 建築, 有些人會當是一個獨立的產業, 也有些人當是創意產業。


更麻煩的是, 人類生活跟文化早就分不開, 像是飲食業被人定為獨立的產業, 但每間餐廳多少會有自己獨立的食譜, 合乎了"創意、技術及知識產權"的標準, 更合乎"經濟活動"...


反正如一開始所說, 創意產業是一堆很雜亂無章的產業。 更令人覺得沒所謂的是, 各國在振興創意產業一事上, 都只挑自己喜歡的來推廣, 而從來沒有國家能把所有可以被納入創意產業的行業都推廣一番。


由創意到產業


人類在自然界算是容易被吃掉的生物,沒有利爪尖牙,體魄速度也不算好。但數千年來,人類生存和發展靠的是智慧和創造的能力。


當人類生活開始穩定時,有些人轉向將創意用在文化活動上,造成各種有形無形的創意產品。例如一個陶瓷器不單單只有載物的功用,也會在陶瓷器上加上花紋裝飾,變為一件藝術品。又例如文字的創立,延伸到創造出詩詞歌賦。


時至今日,人類的生活更穩定,見識更廣, 空間時間更多, 所以想法也更多, 意見也更多, 感受也更多。 可是一些,想法,意見,感受是往往是一閃即逝, 即使能留在腦海內盤旋, 也難以傳遞給別人。 於是人們將意念透過不同方式具體化展現出, 例如寫一篇文章,寫一首詩,作一首歌,拍一套電影,創作一道菜式,設計一衫,等等,都是創意產物。


但是單單是創造創意產物還未算是創意產業,正如不管一篇網誌篇寫得有多好,當中沒有經濟活動也無從計入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內。也就是說,即使勉強將人們各式各樣充足創意的作品算是創意產業,賺不到錢的話就會被研究機構無視了。


<他約我去廸士尼>是幾年前在網絡竄紅的一首歌, 但不管有多受歡迎, 不能化為經濟活動也只不算是創意產業,直到後來有唱片公司買下那首歌的版權,就成為了創意產業的一環。


創意產業之難


人人皆有創意, 只差高或低, 那是毫無疑問的, 除非有人自認為自己連猩猩都不如。 但創意產業郤不是成行成市, 甚至比很多無需創意的產業還要少。 因為要從事創意產業要面對很多問題, 不是單純有天馬行空的念頭就可以成事。


古今中外皆面對的問題


1, 創意跟商業是兩種不同的才能


梵高是人所共知的畫家, 他的畫作在今時今日可以說是每一幅都是天價的, 可是當他在生時郤十分潦倒, 從創意產業來看他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問題就來了, 即是一個人在創造上的天份有多高, 郤不代表在創意產業上得到成功。 相信很多從事各式各樣創作的人也會面的問題。


背後的原因是, 賣畫跟繪畫是兩種不同的才能。 甚至乎兩者有一點矛盾。 創意需要熱情, 需要想像力, 需要胡思亂想。 商業郤需要冷靜, 需要看清現實, 需要規律。  世上同時擁有創意跟商業是兩種才能的人不會很多。 反過來在古今中外只擁有創作的天份而慨嘆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郤不少。


2, 創意需要相應技術


相信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念頭和感受, 但忽後之間要把那些念頭和感受整理表達出來時, 郤是發現自己的詞彙有限, 難以精確地表達, 更不用說要藝術性地表達出來。 連每人都在用的語言文字也那麼難, 若忽然想要寫一首詩,作一首歌,拍一套電影,創作一道菜式,設計一衫...等等就更加無從入手了。


所以從事創意產業, 不是單靠天份就可以, 還在磨練技術。 甚至可以說, 創意的天份越高, 所需要的技術也越高, 不然是浪費自己的才能。 只是不管天份有多高, 技術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得到。 因此也許一些創意產品在朝夕之間就爆紅了, 但人們看不到的是創作的人背後花了幾多時間去學習去磨練。 不是一時興起就可以加入就可以馬上得成功的。



3, 創意和市場的平衡


創意產業多數是由創作者主導, 尤其是很多藝術家, 他們的態度是要遷就市場的話會破壞他們的作品。 但是太過有個人風格的, 市場也未必能接受得到。 沒有市場, 就賺不到錢, 也就是在一旁孤芳自賞, 而不算是創意產業的。 所以我們也不會常看到一些很極端的創意產品在市場上出現。 尤其是產業級的多多少少也必需妥協。


反過來常看到很多只會跟著市場走, 可是那也不行, 因為若創作者沒有自己的風格, 人們會很快厭倦。 也很容易被取代。 例如看到某手機遊戲很成功, 於是一窩蜂的去做差不多的手機遊戲, 也許能趕快賺一筆, 但沒有自己的想法的話也很難發展下去。


4, 創意產業沒有成功定律


對製造業來說, 大量生產可以減低成本。 但創意產業郤沒有大量生產這回事。 就算是近年被人批評為劇情來來去去都是差不多的電視劇, 也總不會像製造業般做到兩件貨物一模一樣, 中間也有些不同之處。


所以很可怕地創意產業老是要面對一剎那的光煇不代表永恆的處境。 今次產品得到莫大的成功, 郤沒有人能保證下一個產品會同樣地成功。 就像PSY之前紅遍全球的江南Style, 下一首就難以再一次那麼成功了。 一句老話, 創業難, 守業更難, 用在創意產業上, 更加貼切。


在香港的問題


 從事創意產業本已不容易, 在香港面對的問題更多。 倒不是因為香港人沒有思想, 反而很多時是有些人反過來不希望香港人太有創意,只會機械式的工作就好了。但由創意到產業的一步,郤比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要困難得多。


1,缺乏模樣


 在參觀IBM的時候, IBM的主管很自豪的對我們說, 之所以世界各國不管花多少功夫都未能成功打造另一個矽谷, 原因就是他們沒有IBM。 儘管聽起來有點自大, 郤是一個事實。 因為IBM在三藩市的成功, 才會讓人敢投資金錢, 才能和青春在資訊科技上。


 同樣地, 各行各業要發展起來, 都需要一個成功的模樣。 很多新興的產業, 從來沒有人知道一定會成功, 可能己有很多勇敢的創業者失敗告終, 多得令保守的投資者都郤步。 只有直到當一位勇者成功開墾了一個市場, 大家才會肯定那是會成功的產業。 然後成功的例子漸漸增多, 才會令人們一窩蜂的投資下去。


香港不是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例子。 香港的電影業是成功的, 也有像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那樣成功的企業。 可是, 不管用問任何人, 香港的成功的行業是什麼? 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金融和地產。 若問香港人, 如果有五百萬港元, 會投資在創意產業還是房地產? 不需要問也可以知道答案吧。



2,功利主義


 單單是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還不夠, 在香港的創意產業面t對的困難是功利主義。 在別的地方, 人們也許會以藝術性, 創造性, 趣味性等, 來衡量成功與否。 但在香港, 賺不到錢的就不算是成功了。


經典的例子有香港電影發展基金, 本來是鼓勵香港發展電影業, 郤要求第三方融資來證明有投資價值,完全是本末倒置。換句話說,即使是有創意有技術的導演,不自己認識兩個貴人來做第三方融資, 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是不會幫忙的。更甚的是,因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支援而拍成的柏林影展得奬電影<歲月神偷>,郤被審計署批評宣傳費過高及未能讓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回收所有融資。連官方的發展基金都那麼功利,怎去發創意產業呢?


3,缺乏空間


 美國有很多偉大的發明, 都是從"車房"裡發明出來。 “車房"顧名思義是人們放置車輛的地方, 其實也是他們修理機械的空間。 同時, 這個空間也足夠讓很多人在家裡做一些小實驗。 待實驗有成果才能找到資金支援更大的實驗。


  在香港, 莫說"車房", 車位也是奢侈品。 很多創意產業都需要位置, 例如音樂家需用有一部鋼琴來練習, 郤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位置。 更不用說一些大型的藝術品了。 一些藝術家為了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轉去租用一些掉空的舊工廠大廈。 但香港人口漸漸增多時, 這些空間也在收縮。


  幸好, 隨著電腦的普及, 很多創意產品也虛擬化了。 例如電腦繪圖, 電腦動畫, 遊戲設計等等, 也可以在一張書桌般大的空間內做出來。 然而, 那仍然局限了香港能發展的創意產業的種類和規模。


4,政府抑制


特區政府說支持創意產業只是空談,甚至反過來打壓創意產業。如在新電視牌照事宜上,故意拖延,最後更不明不白地拒絕了市民眼中最有創意的公司。若特區政府支持創意產業, 當然會容許更多電視台來競爭, 讓想做肯做的人發展創意產業, 而不是強行用行政手段, 阻止創意產業公司的營運。


另一方面, 特區政府也藉版權條例來打擊創意。 本來版權條例是防止人們濫用別人的創意產物, 以免原作者的智識產權受損。 可是特區政府郤在版權條例上加上二次創作刑事化, 令制作同人作品通通變成罪行, 對於很多學習中的創意產業工作者來說, 二次創作仿是讓他們成長的好機會, 在設定好的框架下創作, 不必兼顧太多東西, 減少出錯。 禁止二次創作絕對是扼殺幼苗。 著名詞人蘇東坡的一首廣為人知的詞<念奴嬌>, 也是用別人的曲, 配上自己的詞。 最後藉版權條例在群眾壓力下軟化了, 但至今還未完成諮詢, 不知結果會放寬多少限制。


今日社會的問題


 時代進步, 令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更大, 例如由靜止的圖畫到動畫, 由黑白無聲的電影到今日3D電影, 一些以前電影做不到的效果, 今日可以用電腦動畫做出來。


 科技發展無疑令創意產業飛躍式的發展, 但同時也衍生一些小問題。


1,創意容易複製


   以前要複製一幅油畫,只能靠人手重畫一次。 若重畫的人沒有媲美原作者的技術, 是畫不出來。 今時今日, 圖像都數碼化了, 只要懂一點電腦, 就可以大量複製。


   以前要聽音樂會, 只能去表演現場觀賞。 令時今日, 不單可以拍成影片傳遞, 也可以現場即時傳送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容易複製是雙面刃, 好的角度是,創作人能接觸到更多客戶。以前一個粵劇團到一條鄉村表演,觀眾就只那村的村民,最多是從鄰村慕名而來的鄰居。當有電影之後,觀眾不只是劇團去得到的地方,甚至連劇團從未去過的外國地方也會有觀眾 。只是那些觀眾不是現場看,而是透過影片來看表演。


 問題除了偷版外,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就是創意產品本質上價值下降了。 看現場的演唱會比唱片貴, 因為演唱會座位有限, 所以價值高, 而唱片可以大量生產, 成本大幅下降, 所以可以走薄利多銷的手法了。


結果出現一些追求高銷量而不追求高質素的創意產品了。 例如AKB48以人多為賣點, 就算是裡面低質素的藝人也有一點支持者, 加起來就很多了。 最後48人也嫌不夠多, 現在已過百了。 有沒有濫竽充數? 怎可能沒有? 只是因為容易複製降低了成本, 濫竽充數也不會賠太多, 反過來當中有十個八個能紅起來, 公司中就大賺了。



2,全球化


 全球化也是一面雙面刃。 全球化讓香港的產品更容易走出去, 而沒有實體的創意產業更是誇張, 例如寫好一個手機程式, 不消一分鐘, 在地球的另一邊就能下載了。 連運輸的時間就省了, 更不用跟各國政權打交道, 只要該國人民能上互聯網, 路就打通了。


 可是同一時間, 全球化也意味著創意產業所面對的競爭是來自全世界, 若沒有一定水準, 很容易會被淘汰。 所以在香港從事手機程式也不容易, 因為美國早已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手機程式開發商, 近年更引起一些電腦程式開發公司也轉戰手機市場, 面對那些有財力和經驗的傳統電腦程式開發公司, 要佔一席位越來越困難了。


 更一方面, 以前創意產業很常用到的轉植方式, 在全球化下漸漸被人拒絕。 例如以前一些流行曲是改編自外國的流行曲, 只是配上廣東話歌詞已經讓人陶醉不已。 可是近期出了"神抄之塔"的事件, 可見香港漸漸視一些轉植方式的創意產品為抄襲。 令轉植方式的創意產品的空間大減。


發展方向


在香港發展創意產業縱使困難, 也未至到不可能的地步。 從世界各地的創意產業, 可以看到一些發展方向。


1,本土化


 本土化是對抗全球化的一個方法, 有一些事情只有在香港住過三五七年才能應用在創作, 那是外人不可能辦到的。而且本地化也不等於在國際上沒機會,因為總會有些外國人對本土文化感興趣。


 可是毫無疑問地,太刻意的本土化會收窄創作空間,而且觀眾類型始終不及全球化的創意產業廣。說到底,本土化只能讓本土有生長的土壤,要開花結果還是要走向世界。


2,縱合中間人


正如前文一直在強調, 創意產業需求有相對的技術, 但是有時製作創意產品所需的技術不必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例如拍一套電影, 導演不一定會演戲, 不一定會配樂, 不一定會設計戲服, 導演只要找到合適的人選, 也能做到極佳的效果。


近年的方向不再是由一位創作人去統籌, 而是出現一些合作形式的創作, 例如日本的漫畫業, 以往是一位漫畫家包羅一套漫畫的故事和作畫, 近年漸漸出現一些組合, 一人負責創作故事, 一人負責設計畫面。 早前在日本非常成功的漫畫<死亡筆記>就是這種組合之下創作出來, 兩位創作者原本都是已經出道的漫畫家, 我不知道兩人怎樣走在一起, 但實際上背後的出版社也很積極去撮合這種組合。


所以, 與其等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出現, 不如找個中間人來撮合一幫各有長處的人來合作。


結語


當有文化需求,自然有文化創意產業。反之, 若住在香港的人沒有文化, 各界怎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也於事無補。

香港仍有很多各色各樣的產業來支援經濟, 而且文化創意產業向來都是燒錢多於賺錢。 所以, 說實話, 文化創意產業的水平下降, 並不是大問題。 可是, 文化水平下降, 郤是一個大問題。


幸好, 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水平下降, 主要原因可不是香港的文化水平下降。 而是面對全球化的競爭, 以及互聯網上極多的無法化為產業的文化創意產品。 就像新近的<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挨麥記嘅女人>。


最後想說的有兩點, 第一是政府應推廣文化創意, 而非文化創意產業。 第二是不要用對待一般產業的眼光去看文化創意產業, 因為一旦計起ROI來總是會令人失望。


----------------------------------------------------------------------------------------------------------------------------


後記


明顯地寫得很慢, 才幾千字, 由全球競爭力報告出來時開始構思, 到肯挨麥記的短片爆紅後時寫結語,日子不短 ,還要校對一次才可以貼來,  由幸好我不是靠寫網誌為生, 不然早早就餓死了。


一面寫還一面出現免費電視發牌事件, 所以才加上的"政府抑制"的一項。 同時也因此令我不想拖太久...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制裁 sanctions

梁振英近期民望又再創新低, 在發免費電視牌照上一事已不敢再說話了.
所以最近他所做的大事就是恐怕要制裁菲律賓了.

雖然說是無實質成果才會制裁, 但要在一個月內逼得阿基諾三世出來道歉,
實在是天方夜譚. 反正不管"實質成果"和"制裁"兩詞都不是說得很實質.

什麼叫"實質成果"其實也有空間, 阿基諾三世出來道歉固之然是實質成果,
菲律賓政府向菲律賓華人富商募捐, 然後中間拿了大筆之後, 把小部分捐款給人質事件的死者家屬和傷者, 也是"實質成果".
當然什麼叫"實質成果"是行會決定, 一個月有什麼"實質成果"大概也是行會保密了.
所以"實質成果"對於市民大眾來說, 有沒有權看到也是一個問題.

"制裁"更不用說, 禁止菲律賓貨物入口是一種制裁, 禁止所有直接往來香港與馬尼拉之間的航線也是一種制裁,
向菲律賓人征收十元八角的"特別入境稅"也可以稱為制裁.
不過對菲律賓的制裁總不會保密到連被制裁的人都不知道吧.

其實菲律賓政府不用等一個月, 就已經開控回應了,
就是阿基諾三世不會出來道歉.

本來最好的狀況是菲律賓政府怕了梁振英的狼牙而投降, 但看來機會極微了.
那麼特區政府就要好好想想, 一個月後如何制裁菲律賓, 或是如何找下台階.

不知怎麼, 我覺得到梁振英對菲律賓制裁會極"辣"但同時很多人會中流彈之餘, 菲律賓政府郤不以為然.
然後當中流彈的人在埋怨, 梁粉們就會出來反怪幫助人質事件的死者家屬和傷者的民主派議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