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的財政預算案, 雖然熟口熟面, 但至少實在過上個月的施政報告.
最低限度是大家在公佈之後談論的不是什麼大學的刊物, 也不是五歲小朋友,
而是算是政策之一的美食車.
美食車來得很突然, 因為要為美食車發牌, 先要食環署定下衛生及安全的標準,
若是一早想好的政策, 大家早就收到風聲,
我想也許是財政司司長在農曆新年時看到本土小食被人趕絕, 才想一點方法保留本土小食吧.
只是政策一出, 人們第一個反應是十分"離地".
美食車的開業預算投資需要幾十萬港元以上, 跟小販檔的開業預算相比, 簡直是天文數字,
在高昂成本下, 大家也不奢望會靠薄利多銷來吸引市民大眾.
就連曾司長本人也認為美食車要賣"高檔"一點的本土食品來吸引遊客.
可是香港不少本土美食都要以平價, 簡單, 快捷正為賣點, 如何可以高檔起來?
又或者反過來, 高檔化的魚蛋燒賣腸粉雞蛋仔還是不是香港人心中的本土美食呢?
雖然美食車始終不如小販檔般貼近平民百姓所需,
仍有一定的作為, 因為高檔一點的美食, 可以開發像曾司長一樣的"中產"客的市場,
也可以吸引遊客.
當然, 在政府角度, 只是研究如何提供多一個合法的方式讓人謀生,
商業角度上美食車如何定位郤不應由政府制定, 則是由投資者自行決定.
畢竟這世界的美食車的定位有很多,
有些在辦公室為主的商業為附近打工仔提供午間快餐,
也有在郊區為遊人提供休閒的露天茶座,
也有半夜三更為半醉的酒鬼提暖暖胃的拉面車.
只不過, 若美食車像什麼主題公園, 什麼嘉年華, 什麼景點的小食檔一樣,
用欺矇遊客的價錢去賣成本便宜, 粗製濫造的本土美食, 只會自取滅亡.
始終美食車的靈魂是美食而不是車,
而且香港人的嘴不是一般的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