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了spotlight, 感覺很平實, 就像每一天在辦公室的生活,
前線人員四處奔波採訪, 高層頂住外界壓力, 最終報導了一宗大新聞.
近來才知道, 在香港, 這是奇幻電影才有的情節,
在現實世界的報章, 總編輯受壓就會炒人, 甚至其實都還沒有受壓就已經炒人了.
然而,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若有人公然站出來說編輯只能報導某人喜歡的話, 會受國際輿論指指點點.
所以用上了"財政問題"這種外人難以驗證的理由.
一般來說, 一間公司有財政問題, 也不炒一個半個人可以解決.
炒人也有成本的, 可以的話自願離職才是最好的精簡人手方法.
炒人永遠是最後一著, 通常會先做一些行政上的節省手段, 如減少一些員工福利之類, 甚至減薪凍薪等.
就算非要炒人不可的地步, 也犯不著半夜來炒人, 也許記者生活晝夜不分, 但多半人事部的職員仍是日間上班吧....
而時間又好得不可再好, 剛報導完"香港政界人士在巴拿馬文件中出現"這宗大新聞就立即解僱,
很難叫人不聯想吧.
何況所謂財政困難, 明報上上下下除了負責炒人的總編輯之外, 誰都不感受得到.
無論事實如何, 這都是一場公關災難, 更刺激的是明報總編輯好像寧願硬食這一場公關災難也不留人.
連暫緩的打算都沒有.
明報作為一間傳媒, 值錢的是它的格調, 香港傳媒向來壁壘分明, 每間報章都有特定的讀者群,
太高調地改變格調, 會嚇走長久以來的讀者, 到時就真的財政困難了.
不過, 反正明報自從賣了給馬來西亞人之後, 不少舊讀者都對新老闆抱懷疑態度了.
今次因"財政問題"而炒人會迅速被發大, 其實絕非一日之寒.
其實香港人對巴拿馬文件真的不很關心, 什麼口裡說愛國愛港的人, 原來早早安排了後路在香港有問題時可以隨時逃走的事,
大家早知道, 中央當然也早知道, 用不著等巴拿馬文件來調查.
既然如此, 為何要"殺人滅口"呢? 也許巴拿馬文件當中有些更大的炸彈隱藏著, 可是現在傳媒是低調調查還是放棄調查就不知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