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據非正式統計, 十個學生至少有九個都曾經一刻不想讀書.
頂多是只是想休息一會的程度跟寧死都不想讀的分別.
今年香港有十多宗學童自殺案, 引來不少非官員的平民關注,
人自殺的原因有很多, 未必全跟學業有關,
但近來的學童自殺案, 不少除了讀書之外也沒有什麼可能令人尋死的原因.
雖然法律上一個人到十八歲才被視為成人, 但不少人其實很早熟的.
加上互聯網的幫助, 今日一個十五歲的"小朋友"的知道的事情, 甚至比三十年前的二十五歲的"成年人"多.
可是知識量大幅增長, 心靈上郤未必一定能配合得了.
幾十年前的小朋友, 只會看到很美好但很虛幻的世界,
充滿著"邪不能勝正", "努力會有回報", "人之初, 性本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乜乜柒柒"的正能量.
例如在故事的世界, 代表正義的主角就算中途受盡委屈, 最後都必定能嬴,
例如在打機的世界, 努力儲滿經驗就能提升能力.
就算覺得辛苦, 也至少辛苦得有希望.
但香港的小朋友, 接觸這些"不設實際"的虛幻世界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現在網絡時代的小朋友, 太容易看到世界的不公平, 太早知道童話只是虛構的, 太能感受到努力過仍沒有回報的無力感.
在今日香港的負能量已經到極點, 要看到絕望有多難?
不知何時開始, 香港就有一股"讀書不成慘過死"的毒霧在家長中擴散.
所以有一班家長不惜一切想要"小朋友"讀好書, 不只課堂上的知識,
後來連本來是調劑生活的課外活動也成了"讀得成書"的一環.
本來應該幫心靈上未成熟的小朋友控制壓力的家長, 成為小朋友最大的壓力來源.
如果"小朋友"接受了"讀書不成慘過死"的概念, 又發現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子, 那麼他們去選擇死不是很正常嗎?
更負能量多一點, 在今日香港, 讀得成書就不會慘過死了嗎?
懇請各位家長, 讓小朋友每天就有點時間去逃避一下現實, 讓小朋友擁抱機率應該比中六合彩高一點點的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