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一個也不留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一個也不留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名作之一,
跟東方快車謀殺案齊名的, 只是一直以來我讀阿嘉莎·克莉絲蒂都專挑白羅的故事,
以致忽略了這一本名作, 但當我讀這一本小部之後,
不得不承認那是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典.

由於我沒法在完全不能透露劇情的狀況作出評論,
所以下面會毫不猶疑地透露劇情....若未讀這書而又想讀這書的人在這裡停住好了.

一個也不留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偉大實驗.
當她寫這一本的時候, 她已經塑造了白羅和瑪波小姐兩位名偵探.
而這故事打破了一向偵探小說的模式.

而阿嘉莎·克莉絲蒂要挑戰的是, 一個無人生還的故事.
每一個人都是死者, 沒有了一位遊刃有餘的偵探為讀者解迷, 兇手自己也不能活下來.
而讀者方面, 比一般的偵探小說更刺激的是, 沒有一個人是可信的,
每個人都在隱瞞, 每個人都可能是兇手.

就是阿嘉莎·克莉絲蒂本人在寫的時候, 也不敢保證這一個構想會成功,
只是憑她的興致去寫. 結果是毫無疑問地, 這個實驗極之成功.
不單為她帶來聲名, 對後世的影響大大超乎她所想.

先是童謠比擬殺人, 故事中的童謠是現實存在,
而不是克莉絲蒂為故事而撰寫的.
不知為何, 世上有那麼恐怖的童謠,
而最後那句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大概是引起克莉絲蒂寫這故事的誘因.
作者利用童謠來做殺人預告, 尤其是這童謠的結果是死乾死淨, 造成恐慌.
同時挑起讀者的好奇心, 到底作者怎麼讓兇案配合童謠的情景呢.
至於十個小印第安人, 在這故事只有兇手示威的作用, 加強恐怖的氣氛.
但及後, 很多人也利用了比擬殺人來誘導讀者, 也衍生出利用了比擬殺人來誤導讀者.

再來是孤島模式, 因為要把角色全殺掉, 所以一定要困住他們不能逃.
不然死兩三個人之後大家都速速逃亡, 餘下的都殺不到了.
加上為了實現無人生還, 若兇手或其他人可以自出自入,
那怎能證明無人生還呢, 兇手大屠殺之後離開了.
結果做出了這個孤島模式.
同時孤島模式讓讀者集中注意力在角色身上, 強調了兇手就在我們中間....
不會胡思亂想地考慮外來殺手, 增加了挑戰讀者的味道.
及後這也被人用得很多的模式, 反而克莉絲蒂自己不太常用.

不過對於推理迷來說, 這個故事沒多少驚喜,
一來被人抄得太多了, 大家以故事的構想為基礎, 自然也可以做得比這故事花巧
二來克莉絲蒂挑的童謠要殺十人之多, 為免太早讓人消去一些疑犯, 大多兇案都是人人可做, 無推理可言.

雖然在推理上不夠花巧, 但故事郤很扎實, 即使兇手要成功是有點運氣,
可是整個故事中, 兇手都沒借助過巧合的事件, 也沒有基於天意的兇案.
一切都在兇手的意料之中.

反正比起查案, 這故事更著重要殺人的過程和各人的心理狀態變化,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心理狀態變化這一點上可以說是無出其右.

個人觀感, 這故事很不克莉絲蒂,
一直以來, 像白羅的探案, 白羅不單輕鬆地找出兇手, 甚至有空閒去管別人的感情瓜葛.
而瑪波小姐, 只是一邊織毛衣一邊聽著, 就可以找到兇手, 從來不會有可怕的兇案的感覺.
但這故事, 郤更像一本恐怖小說, 角色一個接一個的死去, 無人能逃脫.
我還是第一次因為讀偵探小說而發惡夢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