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多數人以廣東話為日常生活所用的語言,
文字沿用在宋朝已經在用的中文字.
而文法則以白話文為主, 大多字眼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準.
與廣東話有一點點差異.
實際上有什麼差別? 最大的差異不過常用的"的","是", 在廣東話用上了別的字.
但句子結構上, 只要換了那些廣東話字詞做國語字詞, 大多國語人也看得明白.
一直以來, 都有一種"學國語有助中文寫作"的論說, 而我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但回歸後出現的"普教中", 郤是另一回事.
"普教中"跟"廣教中"是二元對立的教育方針, 如果學校決定用普通話教授一班學生中文, 就不會用廣東話再教一次.
反之, 學校決定用廣東話教中文, 就頂多另開一課普通話專教拼音, 而不會再用普通話教學生什麼是"逗號".
有些人很天真, 覺得"普教中"在台灣和大陸都行得很好, 就覺得在香港不應有問題.
但事實上, 有一些稍為用一用腦都可以預見的問題, 他們大概是裝作看不見了.
台灣和大陸, 都是以國語/普通話為日常語言, 小朋友學到的中文字詞, 四方八面的人都在用,
耳濡目染下, 中文水平也會提升.
但是在香港, 大多數人以廣東話為日常生活所用的語言, 你用廣東話跟普教中學生說"普教中會事倍功半"
他們是難以學得到"事倍功半"這成語的, 學不到還好, 勉強記了甚或會做成混亂.
若然家裡仍是用廣東話, 對小朋友的影響更大.
更可笑的是, 中文用普通話教, 但常識郤用廣東話教, 母語跟常識分割,
例如常識課教學生有一種水果叫士多啤梨, 但中文課寫士多啤梨會被駡,
叫學生怎不會精神分裂.
若要充分利用"普教中", 家裡不要說廣東話, 學校不要用廣東話教其他科目.
最好還是不要留在香港學壞中文, 一家人居住在大陸就能學到一口跟大陸人無異的普通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