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那班玻璃心會怎麼碎, 我以我懂傳統中文字為榮.
簡化漢字的想法, 最先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是日本.
日本在幾百年前曾經引入了大量漢字, 但後來隨著清朝沒落, 日本也開始討論廢除漢字.
只是漢字在日文中植根太深, 才沒法子完全地廢除.
而日本簡化漢字的方案是在二戰後, 為了廢除漢字而訂立的中途方案,
他們去除了一堆在日文中會用到的漢字之餘, 又把一漢字簡化了.
當然, 日本有日本的語文和文化, 他們沒有責任維護中華文化, 廢除漢字也無可厚非.
在中華民國初期, 其實在日本讀過書的蔣中正也二次想過要簡化漢字,
但當時人們認為強行推行簡體字會破壞中華文化而大加反對, 蔣中正也只能放棄.
而在中國推行簡體字的, 就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且比蔣中正想推行的更大規模.
但也正是為簡化而簡化, 弄出很多問題.
本來人們在簡化漢字時, 還有一點原則, 例如用俗字代替正字, 例如"體"變成"体",
体本是俗字, 在簡化漢字選擇了"体", 而不用形聲的"體", 雖不乎漢字的結構,
但也可以勉強接受, 因為長久也有人在用, 而且体只是異體字, 而不是別字.
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 郤製造了不少別字當簡化字, 例如"後"變成"后", 那大大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以往漢字演化, 不是一味的刪減簡化, 也有不少是把文字複雜化, 來區分不同的意思.
單憑同音而強行整合會製造問題, 這也正是日本一直未能廢除漢字的原因.
除了俗字和別字, 還有一些減少筆劃的新造字, 在幾十年前用手書寫的年代可以減少書寫的時間.
不過如"頁"變成"页", 其實只減了一劃.....
可是這也有很多問題衍生出來, 就是因為太過長官意志,
漢字演化, 要約定俗成一個字, 要花上一段時間, 大量人民使用才形成.
一些太奇奇怪怪的字就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被捨棄.
而因長官意志而造出來的字, 就算是奇奇怪怪也逼著人們不求甚解地使用,
例如"應", 日本簡化成"応",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化成"应", 那個"心"崩潰了.
還有"愛"也是常被人恥笑的, 日本人就算有去中國化的打算, 也不至於抹殺那個"心"吧.
還有床底庚庾店康庇庖廂座庭府廚也是"广"部, 為何本是形聲的"廣"會變成"广", 而不是其他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討厭廣州嗎?
以上的例子, 如果在正常的文字演化, 恐怕會淘汰不少.
還有可悲的"二簡"歷史, 證明靠長官意志而改變的漢字, 最後連長官自己也受不了要撤回.
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脫盲了, 在電子化下, 輸入正體字不見得很費時.
實在沒理由繼續用簡體字. 實際上, 大陸不少有學識的人也懂得傳統中文字.
香港特區政府郤反其道而行, 要中小學生學簡體字...
只會讓香港的學生混淆正字和別字, 反而妨礙中小學生學習中華文化.
何必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