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香港人願意接受現實與否, 在香港, 教育就是一盤生意,
又或許更可悲的事實是, 在香港, 什麼就是一盤生意...
很久以前, 私人學校的定位就是給有錢郤讀書不成的學生入讀,
因為私人學校的入學要求只是錢, 成績好不好不是主要考慮.
反正很久之前入大學很難, 而且不入大學也有很多路可以走.
直接資助計劃是為了提升私人學校的教育素質,
免得家長們花冤枉錢來讓學生浪費幾年光陰.
隨著工業北移, 香港改為知識型經濟, 大學學位增加.
讀書成績對一個香港人來說變得更重要.
家長也更願意花錢在學生的學業上.
先一大堆補習社的湧現, 再來就是直資學校定位的改變.
直資學校現在已變為讓有錢而成績又好的學生更上一層樓的學校.
天資聰穎的學生, 加上願意兼有能力提供大量物質上支援的家長,
成績絕對不會比別人差, 大量這樣高質素的學生轉投直資學校,
使得傳統名校的校長面臨重大壓力.
傳統名校的校長要解決學生成績下降的問題,
最好的方法就是轉向直資的懷抱, 不但有大量資源支援學生,
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一間半間的學校轉向直資, 不是大問題.
但越來越多的傳統名校轉向直資, 做成了香港的津貼學校跟直資學校的差距更大.
也引申窮人沒有好學校可讀的結果.
對於一班主張有教無類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只是我反過來想問, 貴族學校有什麼不好?
先是香港窮人不是沒機會讀書, 只是學習環境不及有錢人,
可是不管有沒有直接資助計劃, 窮人的學習環境也不及有錢人.
讓有錢的學生學多一點, 學好一點, 沒什麼不好.
反正學習永遠是靠自己, 一切外在因素也不及勤力這一點上.
有錢的學生雖然學習環境會好很多, 但也未去到不用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績的地步.
反過來他們要更努力才能應付家長們安排的課程.
唯一問題只是窮學生的支援不足,
雖然於我看來, 今時今日的窮學生得到支援也比我當年不太窮的學生好得多,
只是人比人, 比死人吧.
若政府有興趣解決窮學生可能支援不足的問題, 首要自然是加強對津貼學校的支援,
以致他們的學生不會跟直資的學生有太大差距.
長遠對直資學校重新定位, 直接資助計劃已是三十年前的政策了, 早就該檢討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