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組是港英時代的產物, 當時港督是由英國越洋來港, 別說民情, 連懂多少中文也是疑問.
所以成立中央政策組來研究民意, 分析政策, 但接納與否還是由政府決定, 從來沒有機制說政府部門必須跟從中央政策組的意見.
一直以來中央政策組是比較獨立, 就像廉政公署, 申訴專員公署和審計署, 不必為特首的喜好而工作,
因為中央政策組要了解民意, 先要讓社會各界參與, 但讓社會各界參與, 得出的結論就不一定能合特首的意.
所以曾蔭權也常常漠視中央政策組的意見.
回歸後中央政策組的功能已大不如前, 因為既有行政會議為政策把關, 也有大量立法會議員去反映民意.
而梁振英特首欲為中央政策組重新定位, 不再是吸納各方意見, 而是找自己人來研究民意.
僅僅三個月也可以看到新中央政策組的立場, 國民教育上將沒去靜坐的市民當成支持, 結果事件越鬧越大.
及後中央政策組歸咎於政客鼓動民意, 所以決定要政府也一齊鼓動民意,
在長者生活津貼上, 政府寧願多花錢賣廣告, 也不願改善方案....
中央政策組始終是政府部門, 梁振英特首要怎樣改變定位也是無可厚非,
只是若然研究民意的部門也是偏聽的話, 市民也只能加強"鬧爆"的力道.
若然中央政策組將分析政策的重點改為政治掛帥, 那經濟民主的政策由誰來研究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